读研还是不读研呢

读研还是不读研呢?这个问题,我总算是把他想通了。

以我目前的绩点,拿到推免资格(保研)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想要读研就要准备一下夏令营之类的东西;但以我目前的水平,直接就业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还挺有信心能够在字节跳动转正,拿一个不错的 offer 的。

但其实我大一的时候就在想这个问题了。

其实想读研,根本不是想读研, 是想着有一个硕士文凭出来就业或者再就业之类的会比较有优势。不想读研,是因为我觉得我已经不再有高中那般学习的劲头了,大学的时候学微积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学的我头大,感觉学不下去也不想学,再读研究生也是水货,我并不是搞学术研究的料。

但就是很纠结呀,所以从大一就开始想着,做着两手准备,保研就业两手抓。

不过我现在倒是想明白了。也不是突然顿悟,就是 leader 的一番话点醒我了。

我曾经咨询过大三大四的学长,咨询过研三的学姐,咨询过研究生毕业两年的创业公司的 CTO,也咨询过我在信息办一个很要好的老师。他们的结论其实都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去跟我讲到底读不读研,对我来说好像参考价值也不是很大。

但是 leader 跟我说,能力是可以转化的。

其实硕士的文凭之于就业,无非就是帮助企业更简单快速的筛选人才罢了,“一个真正做实事的企业,他期待成果,就需要能够真正做事的人”,而不会因为你的学历而忽视你的能力。而这个所谓的能力,其实也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决定着你的下限,软实力决定着你的上限。拿互联网研发岗来说,你的代码水平就是你的硬实力:你解决一个需求的眼界、评判各种技术方案的能力和你长远架构代码的能力等等,都是你的技术硬实力。这个能力想要迁移到其他岗位很难,也是你吃着一碗饭的根本。你有一点能力,可以写一点自己的小项目;再有一点,可以参与团队协作;再有一点呢就可以进公司实习,转正,成为某个方向的技术 owner,这些都需要你的硬实力支持。而在网上呢,就需要软实力的加入了。还是拿互联网研发岗来说,你能够紧跟产品部门的节奏、学会和同级的同事们沟通交流、考虑产品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而实现在研发项目中提前打基础埋点等等,都是你的研发软实力。抽象来说,你的阅历、眼界、领导能力、组织能力、行动能力、沟通能力,都是软实力。向上爬做到团队 owner,部门 leader,就需要这些软实力。除此之外,你培养硬实力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学习方法、经验技巧,其实也可以迁移到学习其他硬实力的过程当中。比如如何规划学习任务、如何拆解遇到的难题、如何发现和认识自己的不足、如何快速的理解某一个任务和需求,这些用到什么硬实力之上的培养都同等重要。

所以能力是可以迁移的。你不必担心在一个岗位、一个行业深耕过久,你的经验、能力就无法复刻,从而导致你不再能够再就业到其他岗位、行业上去。一个优秀的人能够写代码写得很好,也能够开手动挡开的很惊艳。

所以回到刚开始那个问题。读研还是不读研?上过大学的都知道,学校里的东西古老、教条又脱节。社会实践过的又都知道,在一线工作能够接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培养你真真切切的协作。我并不否认大学就是一无是处,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他们的科研团队实实在在的走在行业的最前沿,他们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不亚于商业公司的成果。但那是搞科研,我又不想搞科研。上过大学的还知道,什么小组作业、团队汇报根本就不是什么能够培养一个人团队思维、实现 1+1 大于 2 的东西。读研三年,我能提升多少我的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呢?不如就业。

我先前的顾虑就是就业好像会失去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失去文凭。但其实,在现在这个社会,我应该担心的是自己的能力会不会跟不上别人呢?大学是一个温床,他可以躺的很死没人管你,也可以活得很自由。我好像更需要一个压力更大的环境来让自己努努力了,就像高考那样,每天都有一个固定的而且不是那么触手不可及的目标,坚定不移的冲着他向前走。

所以我还是不读研吧,如果我可以就业的话。

其实出身于农村,我还是挺自卑的,特别是当我爬得越高看得越清楚的时候,这也是我很要强的原因。我常常感激小学四年级的某个周末,我打开百度,搜索「我的世界服务器」,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其实不仅仅是这件事,还有什么小学三年级加入的编程社团,小学二年级我爸脑子一热买的个人电脑之类的云云。人生就是这样的各种机缘巧合,你会因为某些事情猛的喜欢上什么,又或者加入什么新的圈子,认识新的人,交流之后——你的眼界就被开阔了。你可能会发现这世界上还有这么些好玩的东西,就像大一的时候偶然加入的逐浪这样。所以大胆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吧,多去切身体验些新鲜的,交点不一样的朋友,认识点不同的人,可能会大有裨益。

但人生除了机缘巧合,还需要努力和坚持,最重要的可能就是计划。所有人都会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也会常常处在自己人生的交叉口。但并不总是所有人都能选出那条,甚至是看到那条路。不过其实每条路都很好,但如果你有梦想,有爱好,想追求点什么,那就早点看清自己应该选的路,从做点什么计划开始吧。

我在大一的时候大胆地给自己计划了三步走的路来超越同龄人:大一写项目,大二搞实习,大三进大厂,然后大四留着缓冲(毕竟前面的年度目标并不一定能实现嘛),或者是拿一年思考人生的路。那时候的我其实并不觉得这条路能成,因为找项目写很难,找实习更难,进大厂那更是比登天还难。但幸运的是我成功了。大一本来想进青志协写一套抢志愿的系统(因为总感觉他们提交腾讯文档的方式很呆也很不公平),却因为繁琐的面试选择了放弃,但最后又阴差阳错地完成了上海大学临时人员管理系统的开发。大二一年都是专业基础课,课程任务重、时间紧,感觉好像根本没有时间能抽出来去任何公司搞实习。结果却在找第二个项目练手的过程中,偶然入职了守扣科技,弹性公制+一群很好的伙伴,让我在大二这年完成了实习这一任务。后面的路好像就跟开了挂一般,很顺利的入职了字节跳动,然后混上了日薪 400 的工作。

所以有想法就大胆点给自己定目标吧,再想点实现的路径。有着目标和路径的指引,总不会偏的太远。

至于兴趣和爱好。如果没有一个喜欢做的事,那好无聊啊,不是么。这玩意可能和基因有关?我不知道。但如果我早出生 100 年,我应该不会喜欢上编程;但我感觉我也不至于找不到爱好。除了写前端,我的爱好还有很多,比如开手动挡的车、搞电子板(虽然没搞过)、玩无线电,如果和职业有关的话,或许我可以干点销售、律师(因为我很喜欢 argue),其实我最中意的可能是大货车司机。我感觉有没有爱好和心态可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对明天充满希望,对人生充满激情,那么你总会有你想干的事。所以找不到爱好的时候,要不要考虑放空下自己?脱离你的学业、压力…和你的手机,然后到社会里、大自然里走一走瞧一瞧,感受感受,想想自己到底对什么东西是感觉眼前一亮的?想试试看的?其实爱好很难实现也没事。比如我从小虽然喜欢编程,但我曾想过当律师。当律师感觉就很难,要背法条,记好多好多东西之类的,听起来就很有挑战性。但如果我下定决心了就想试一试这个,或许我会从参加一个小模拟赛开始,打打辩论,参观参观法庭?然后再评估下我是不是真的对这个感兴趣。

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喜欢做的事,也总是因为这个而苦恼,不妨试试上面的方法吧。比如你在放松的一天中突然了解到产品经理还挺有意思的,那么不妨再去想想该怎么去做好一个产品经理。从学习认识一款产品开始,然后尝试着自己设计一个小的产品、包括它所有的细节,接着考虑找个帮手实现它——这样你就可以对自己设计出来的产品有个直观的感受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如果你很爱很爱你设计出来的这个产品,那么说不定你就可以考虑继续计划下去,试着找更多和他相关的事情。

一个爱好、一件喜欢的事,是你能够从中获得开心、快乐,治愈你所有过程中的压力、烦恼和焦虑的。至少我对此深有体会。我可能在写代码的过程中抓耳挠腮,面对复杂的结构因为不能一下子看出来而非常苦恼,然后常常皱眉,因此长很多的痘痘之类的;又或者我会一天都很 debuff,食欲不振,闷闷不乐,做什么都提不起劲。但是一旦我开始有了进展,我就会又活力满满。当我彻底地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我可以开心快乐好几天。

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去做。至少在这个时代,我觉得大家都能够做到。我的大一室友很喜欢日语,却因为家里的压力,选了理工科的专业。在这个专业里他每天浑浑噩噩,该挂科挂科,每天沉迷于二游之中,对学习完全不感兴趣,大学对他而言就是混个文凭的事,这样的选择和他家里的设想和决定岂不是大相径庭吗?所以我经常劝他转专业,学他喜欢的日语,克服一切困难也要转到日语里去。虽然刚开始他也不觉得自己能够成功,但最后他还是成功了。一次酒局里我跟他一起说服了他的哥哥,得到了他家里的认可,然后他就转去日语专业里叱咤风云,重启大学时光。我不知道十年之后他会不会回来感谢我,但其实我做这些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能得到他的感谢。我就是单纯的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去做。做自己不喜欢的、没意思的事情,每天浑浑噩噩的浪费时光,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做不到、不可以。勇敢点、大胆点迈出第一步吧!这个世界没那么多条条框框,翘一学期的课,休一年的学不会怎么样,路上看到一个不爽的人骂他几句也不会怎么样,就算是道德败坏,全世界敌对你那又怎样呢?为自己而活吧,骚年。这个世界他本来就应该围着你转。

其实我也不知道两天之后再回来看这篇博文我会不会尴尬的脚趾扣地恨不得跳进时光机回来阻止自己按下发布按钮。但我很享受这种意识流的写作,想到什么就写下什么,不review 也不改良。这比较真实,不是么?所以还是给自己定下一个约定吧,那就是发了就别删了,毕竟尴尬那又如何呢?这就是我。

所以,文章的最后,回到最开始的主题,与其纠结要不要读研,不如问问自己: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在做什么让你更接近这个目标?

0 评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