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已经有四年没写博客了。
最近才知道,女朋友还在关注一位旧友的公众号,了解他的近况;又意外发现,一位高中老友居然还在坚持更新自己的博客,每天都有固定产出。落笔之际,我又想起 Restent,那个曾经经常折腾博客的人。这才意识到,我自己好像也有一个博客——只是,好久没有产出了。
博客对我来说,有点私密,又有点公开。它不像朋友圈,虽能设权限,但发出去后别人总会“被动接收”;它也不像日记本,永远只有自己能看见。很多小心思,藏在心里总觉得不舒服,却又不想主动倾诉给谁;有些负面情绪,不说出来便无法释怀。博客就很好。想了解我的人,大概才会主动点开文章,耐心读完。所以,就此重启吧。很抱歉,鸽了四年,谢谢你们。
我其实一直喜欢文艺又细腻的文字,很羡慕那些能写出通透、有文化气质的句子的人。回望这十年,自己写下的大多是「解」「设」「答」那样的题解,要么就是「读者」「作者」之类狗屁不通的语文主观题,再不然就是冷冰冰的「import」「yarn install」代码。写这些文字,充满目的性,却于我个人几无意义。所以看到大家的文章,我也想重启博客,写点狗屁不通的文字了。
最早搭建博客,大概是在 2016 年,也可能是 2014 或 2015,已经记不清了。记得当初是因为想写文章,Little Qiu 当时告诉我,想练作文就得多写,开个博客很有必要。于是博客开了,但数据库几次意外丢失,博客一会儿像狗屎山,一会儿又像个空荡荡的粪池。现在回头看,想写好文字,还是得靠输入——要读很多好文章,记下来,甚至背下来。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初中以来一直被学业裹挟,每当稍有空闲,我就报复性地玩,浮躁得不行,哪有心思沉下去搞搞文艺。
我觉得这辈子最不浮躁、最稳重的时间,是高三。那时候看透了高中的意义,终于意识到得静下心来努力,不能再重蹈中考的覆辙。于是从十月起,每天早上提早一小时背单词,晚上晚睡一个小时刷额外的物理题。偶尔放松时,就和同学下象棋,或出校门去万象城转转。无聊时在教室的电脑上写写代码。那时正好对自己身材焦虑,傍晚还会在晚修前去操场跑步。那段时间仿佛把贪欲、玩心、浮躁都抛之脑后,每天都很充实,有收获。
上大学后,这样的心境反而没有延续。恋爱的想法、生理的需求、学业的压力一拥而上。大一的我一边跟着学长拼命提早修学分,一边在室友鼓励下试着认识女孩子,然后认怂。大学期间在多抓鱼上买了不少书,有技术的,也有文艺的。但大多都像那本学着高中寝室里最文艺的同学买的《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一样,封皮都没拆。大学这几年过得有点混沌,代码水平靠小学、初中的老本在撑,计算机通识知识跟着上海大学的三学期学完就忘了,其他方面,好像什么也没留下。
所以最近的目标是:选一本真正感兴趣的书,随身带着。有精力却无事可做时,就翻一翻。
我感觉自己身处的空间一直很小。每到一个新环境,总会失去一些朋友,切断一些连接。小学时正值互联网兴盛,我在网上认识了子芃、Little Qiu;初中也玩得很好,有 LittleC、Lxns、贱贱、喜儿、秋雨落。可到了高中,由于紧张的学业安排,一个月才回家一天,慢慢和他们淡了联系。到了大学,又和高中的死党分开,只能偶尔在朋友圈看到他们的动态,心中常有些感伤。如今恋爱了,和大学朋友也似乎渐行渐远。
我明白,友情需要主动维系,要持续“keep alive”;但浮躁的我,总抽不出时间“send a package”。所以,受文章开头的启发,我觉得,写博客也是一种与旧友沟通的方式。希望你们想我时,能在博客里找到我的踪迹,了解我的近况。我觉得这也挺浪漫的。
所以,就此重启吧。不同于技术博客,我更想在这里写些自己的随想,汇报一下生活。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