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艺术

前十几年我基本都是单兵作战,几乎没认真想过“怎么带好一个团队”这种事。在大学里,小组汇报的时候我也常常拒绝当组长。原因很简单:随机分组也好,自由组队也罢,小组成员大多是“不可管理”的,组长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更多的活,所以我能躲就躲。偶尔不得不认真对待的团队作业,我也会挑起队长的担子,组织一下分工,推进一下工作。但说实话,失败的情况也时常有。

带五个人的小组都已经如此,那要是以后真的要带一个二十人的团队,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从“不可被管理”,变成有条不紊地往前推进?实习的这段时间,我见识了几个不同的团队,有了一些迷思,就随便写在这里。

团队里的同学性格真是千奇百怪。有的人天生能量满格,见到事就想做,一刻都闲不下来;有的人则总是能拖就拖,直到实在不能再拖,才草草收尾。有人可能会说:“那不就因材施教嘛?高能量的就放养,低能量的就天天盯,甚至每小时鞭策一次也行。”五个人的小团队或许还能这样,但二十个人呢?一天24小时都不够你轮着鞭策一遍。

更别提,领导自己也会偷懒啊。你要是指望自己像个陀螺一样,盯住所有人,肯定扛不住。把二十人拆成若干个小组呢?问题其实也依旧存在。

所以后来我慢慢觉得,人数多的时候,靠的就不是领导个人的勤快,而是流程和规范

比如说,一个研发团队可以用双周为周期,把关键的环节“固定”下来:需求定容会、需求评审会、技术评审会、代码评审会……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时间点,就像给大家设置了一条条明确的跑道。流程在那儿,就等于自动给了大家一个统一的DDL,能量再低的人,也得跟着往前走。

同时,流程不光是时间上的约束,还能通过一些小规范来保证质量。比如技术评审会要求全员参加,代码评审必须所有相关同学都到场。这样一来,没人能轻轻松松“划水”,大家的工作既有前置规划,又有后续保障。再加上轮流主持的机制,把监督权下放,不至于出现有人“摸鱼”逃过监管。

当然,流程也不能太多,否则就真成了“天天开会的团队”。会议也得有人提前准备,不然效率只会越来越低。

慢慢想明白之后,我觉得,一个好的团队领导,不只是会向上管理,把领导哄得满意,更重要的是能让团队里的每个人工作都顺利推进,团队整体能稳定地产生价值。不然,所谓“领导”,又有什么意义呢?

0 评论
留言